【教學】什麼是「主動脈剝離」?患者病發存活率有幾多?


日前,台灣藝人黃鴻升(小鬼)突然在家猝逝,據指死因是主動脈剝離,到底什麼是「主動脈剝離」?患者通常又有哪些病徵,當不幸病發的時候,存活率又可以有幾多?日常生活中,我們又可以做哪些預防措施,減低主動脈剝離帶來的風險?


什麼是「主動脈剝離」?


主動脈剝離(Aortic dissection),又名為心血管動脈剝離或主動脈夾層,所指主動脈血管內膜受傷,血液會從缺口流入各層主動脈壁,從而使血管層剝離的症狀。

大部份患者在病發時會出現胸痛或背痛,並伴隨有嘔吐、冒汗、頭重腳輕等症狀,由於血液供應至其他器官出現問題,所以情況會像中風或腸繫膜缺血,而主動脈剝離後,由於心臟無法獲得足夠的血液,這也是致命的原因。


哪類人有機會患上「主動脈剝離」?


如果患有「高血壓」、「主動脈瓣二葉畸形」、「馬凡氏症候群」,這些會影響血管強度的疾病的人,都有機會患上主動脈剝離。另外,後天方面也機會導致出現此病,例如曾接受心臟手術、重傷、吸煙、吸毒、懷孕、主動脈瘤、動脈炎、血脂異常等。


主動脈剝離相當罕見,每年 10 萬人中約只有 3 人會發病,男性較女性常見有此病,大部份診斷年齡是 63 歲,約有 10% 的病例是發生在 40 歲之前。醫生一般都為患者會進行手術、通過控制血壓、降低心率來進行治療。


診斷「主動脈剝離」的方法


據醫學者表示,主動脈剝離不容易判斷出來,大部份的患者病發時都會出現背部急痛,醫生都會先為患者照 X 光、核磁共振等檢查,透過影像才能進一步評估主動脈剝離的情況。但是,由於病者的情況轉變很快,甚至會急劇惡化,所以死亡率也很高。


預防主動脈剝離的方式


由於主動脈剝離屬於血管方面的疾病,所以預防的方法都是從生活習慣方面入手,首先要注意飲食及作息定時,從而控制血壓,另外吸煙人士也要戒掉壞習慣。


自我監測身體狀況


想身體健康,我們除了要注意生活細節、飲食習慣之外,最好就做運動,也要定期檢查身體,如果想更好地掌握自己身體的變化,我們可以使用具備感測及監控功能的智能手錶或運動手環。


現時大部份的智能手錶都具備監測心率的功能,只要戴在手腕上就可以透過血管量度出心跳、血壓等數據,無論是日常生活或是做運動,甚至是睡眠時,都一樣可以獲取當中變化的數據,並儲存在電話 app 之中,讓你更了解當中的變化。

Aiyo0o.com 獨家優惠碼「HLLHK」 

發佈留言

0 留言